有人在荒漠里种“太阳花”,有人在屋顶上晒“电”。看似不同的风景,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— 把阳光变成电力。随着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的推进,光伏发电的身影无处不在,而它的两大“流派”—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,也展开了一场精彩的“经济性比拼”。
有人在荒漠里种“太阳花”,有人在屋顶上晒“电”。看似不同的风景,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— 把阳光变成电力。随着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的推进,光伏发电的身影无处不在,而它的两大“流派”—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,也展开了一场精彩的“经济性比拼”。
集中式光伏多建于光照充足的西北地区,如沙漠、滩涂和丘陵,单个项目装机规模可达数十兆瓦甚至上百兆瓦,所发电力通过升压站并入电网后输送至负荷中心。分布式光伏则更贴近生活,常安装于厂房、住宅、学校或农业大棚的屋顶上,以“自发自用、余电上网”为主,实现就地发电、就地消纳。
从经济性看,两种模式各有优势。集中式光伏前期投资较大,主要支出在土地、变压站与道路建设上;而分布式光伏依托现有屋顶,无需额外占地,单位造价略低。虽然集中式项目规模化程度高、管理集中,但分布式项目建设灵活、回本周期短,资金回流更快。
在发电效率方面,集中式光伏的年利用小时数可达1500~1800小时,而分布式光伏约为1100~1300小时。然而,集中式电力需长距离输送,约有5%~8%的损耗;分布式发电则能直接使用,减少浪费,整体效益不低。分布式光伏还可根据用户用电规律优化运行,实现“以电抵电”的节能收益。
在收益上,集中式光伏主要依靠上网电价盈利;分布式光伏采用“自发自用+余电上网”模式,自用部分可抵扣工商业电价,余电再上网销售。分布式光伏在电价较高地区的内部收益率通常达8%~12%,会明显高于电价低地区的集中式项目的收益率。
政策层面上,国家支持两种模式协同发展。集中式光伏是建设大型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基地的主力,而分布式光伏在“整县推进”“屋顶光伏”等工程中快速扩张。预计到2025年,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将首次超过集中式,成为新增光伏装机的主体。两者并非竞争关系,而是能源体系中相辅相成的两翼—前者强化能源安全供给,后者助推绿色普惠发展。

在这场能源革新的浪潮中,正信光电的足迹已遍布全球。从广袤沙漠中的集中式电站,到城市屋顶、工商业园区的分布式系统,正信光电凭借优质的产品与成熟的技术方案,为不同场景提供高效、稳定的光伏解决方案。公司拥有专业的电站运维能力,通过智能监控、数据分析与精细化管理,全方位提升电站发电效率与资产收益。无论是大规模集中式光伏基地,还是灵活分布式屋顶项目,正信光电都致力于保障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安全、稳定与高效运行,让每一缕阳光都转化为可持续的绿色价值。
总体而言,集中式光伏是国家能源安全的“基石”,分布式光伏则是能源普惠的“先锋”。前者依靠规模与效率,后者依托灵活与经济。随着储能技术、智能电网与电价机制的持续完善,两者将形成互补格局,让阳光在土地与屋顶之间,化作更高效、更经济的绿色动力,照亮未来的能源世界。